【孩子教育咨询】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学习教育指导、行为纠正 、亲子关系改善、性格引导等,具体的表现又各不相同包括: 厌学自闭、 多动、不合群、敏感自卑、怕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障碍等。在这里列举一些常见问题分享给大家:
一、行为纠正
行为问题指因自我调节困难、缺乏恰当的指导帮助以及在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所形成的不良行为。那么,如何纠正孩子的行为问题呢,这里给出几点建议:
1、客观深入进行孩子的心理分析
孩子犯错误后,常带有消极心理定势,对家长常存有疑惧戒备心理,如果家长只是一个劲地打骂惩罚,可能导致孩子不但不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加剧父子间的对立情绪。这时候,家长首先要压住心头的火,冷静处理,对事情要做全面客观的调查,听取孩子的自诉,并允许他进行申辩。这样不仅利于家长全面掌握客观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孩子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当你确定要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目标之后,也许会觉得他的毛病可真多,恨不得全部解决完,但必须控制急躁情绪。集中精力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个问题,等这问题解决了,再转移到其他问题,这样的效果会好一些。
3、全家一致,说到做到
要想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取得成效,必须做到全家一致,说一不二,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要坚持到底。如果在纠正不良行为过程中,看见孩子哭闹撒娇就退缩,孩子就会很快掌握你的弱点。说话不算数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孩子也不会重视你的要求,他们只知道又哭又闹地抵抗一阵子,父母就会让步。所以父母一旦采取合理的措施就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下一个问题就无法实现。例如:孩子爱“耍无赖”,当孩子“耍无赖”时父母不应该总是谦让,也没有必要跟孩子讲大道理。家长可以不理他,好像不在乎,这样一来,孩子知道再闹也没有“好结果”,最终只有乖乖听话,所以一定要说到做到。
4、注意孩子的细微进步
孩子的毛病不可能一下子改掉,父母也不能操之过急,逐渐地实现改变孩子的行为。例如,孩子经常不写作业,这时如果孩子每天能开始写一点作业,父母就应该感到高兴,而且告诉孩子这就是进步,并给予及时表扬。如果家长要求孩子一下子过高标准,孩子达不到将会失望,孩子情绪也受影响,与其这样双方都垂头丧气,不如肯定孩子每一点细微进步,同时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5、以表扬为主
有些父母一听到有人“告状”或孩子行为不轨,就会大出手脚,恨铁不成钢。当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所进步,要及时表扬,用肯定态度爱护和关心,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简单的表扬都要胜过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责或过分的物质奖励。因为孩子是爱表现的,只需轻轻一夸,孩子就会高兴,精神上都得到满足。
总之,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方法上要适当:
(1)看是否涉及道德品质,应做到原则问题不放过,生活小节靠自律。
(2)一事一议,不要翻老账。
(3)要有耐心,不可操之过急。
(4)要以理服人,不要以事压人。
(5)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使他们重新树立起自信心,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决心
二、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获得学习技能的正常方式受到损害。这种损害不是单纯缺乏学习机会的结果,不是智力迟钝的结果,也不是后天脑损伤或疾病的结果。这种障碍源于认知加工的异常,由一组障碍组成。它在阅读、拼写、计算和运动功能方面有着特殊而明显的损伤。人们普遍认为这是由大脑功能轻微受损引起的。对于这样的孩子培养方式需要注意:
1、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当孩子把奶瓶反转,并且试着从奶瓶的底部来吸奶的时候,当孩子将停下了的玩具火车又推又拉又打,想使它再次跑动起来的时候,当孩子在公园里专心地看着被风吹得摇摇摆摆的花草的时候,这些都是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这个陌生世界的表现。对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值得探索的。此时,大人不要忽视和否定孩子的学习和探索行为,而应该精心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跟孩子一起去惊异,去提问,去讨论,去共同作出结论。
2、为孩子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
例如,孩子一般都爱听故事,不管是老师或父母讲故事,还是广播电台或电视台播放故事,孩子们总是专心致志地听,特别是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最能吸引他们。当你讲小人书中的故事时,你会发现孩子常常是一边听一边很想认识书上的字,这种主动要求学习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父母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因势利导,适当教孩子认认字,不要求孩子写,更不要求孩子记这些字,只要他们能认识,能把一个小故事读下来就行。孩子听得多了,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些字。会有一天,父母发现,孩子已经能很连贯地把书上的故事琅琅上口地读出来。当孩子在阅读课外书刊时,家长可利用读物内容,作为与孩子对话的内容。这样,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可以不时地受到启迪,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与习惯。
3、带孩子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
家长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到大自然中观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比如春天可带孩子去观察小树以及其他植物的生长情况;夏天带孩子去游泳、爬山;秋天带他们去观察树叶的变化;冬天又可引导他们去观察人们衣着的变化,看雪花纷飞的景象。孩子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家长最好还能指导他们参加一些实践,如让孩子自己收集各种种子、搞发芽的试验、栽种盆花;也可饲养些小动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启发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画出来,并鼓励他们阅读有关图书,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到书中找答案。这样,孩子的兴趣广泛,知识面扩大了,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4、发展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一些孩子由于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三岁左右就开始对画画或乐器产生兴趣。特别是孩子进了幼儿园以后,在老师的诱导下,他们的兴趣爱好出现了第一次飞跃。最先使孩子产生兴趣的一般是画画、唱歌和表演,当然这些都是模仿性的。对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的兴趣都可以在幼儿期唤起,这时不是要求孩子能达到什么水平,而是以唤起他们对各种乐器的兴趣为主。下棋更是如此,很小的孩子就喜欢跟大人下棋,当然更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下游戏棋。父母只要做有心人,为孩子们提供一些条件,准备一些简单的器具,多给孩子讲讲自己的见闻,多与孩子一起玩,孩子多种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此外,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时,一定要有耐心,因为孩子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稳定性不够,所以多好动爱玩,所以不要过于急于求成,以避免造成负作用。
对于学习障碍的孩子,也可以配合其他手段辅助治疗,比如功能治疗、视觉治疗、语言治疗、物理治疗、食物疗法、感觉统合治疗、针灸、大脑皮质测试等。
三、亲子关系改善
很多时候父母不知道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导致亲子关系非常僵硬。对于
亲子关系改善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观察(Observation)
观察意味着单纯地阐述观察到的孩子行为,不掺杂任何评判、观点、指责。想要做到客观的观察是很难的。一方面,人们通常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
2、感受(Feelings)
感受容易和想法混为一谈。当人们说“我觉得”时,往往表达的不是情绪感受而是认知层面的想法。例如,想法是:我觉得你不乖。而感受是:你大吵大闹,我感到很焦虑。
生活中可以多尝试用“我感到…因为…”的表达方式与孩子沟通,家长只有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真的找到自己对孩子生气的根源。
3、需要(Needs)
在批评、操纵等暴力沟通的时候,话语中隐含了没有被满足的需要。比如,孩子回家太晚,父母生气地训斥:“谁让你跑出去玩儿的!以后放学必须马上回家!” 孩子通常会辩解或者反击。但其实父母的需要是“孩子的安全”,然而这种需要并未被直接说出来,因此孩子感到的只是最外层的愤怒,而不是内含的担心。
父母应尝试明确表达自己的需要,这会让孩子感受到你对ta的爱,减少你们之间的矛盾,比如“你这么晚回家,我很生气,因为我很担心你的安全。”
4、请求Request
最后一步是提出具体的请求,但不是命令。对孩子提出要求时,我们通常不说希望他们做什么,而说不希望他们做什么,并且非常模糊、抽象。比如“下次还敢不敢了?”或是“你下次不要再这么晚睡了。”家长们可以换一种说法问孩子:“能不能告诉我,晚睡对你有什么好处呢?”正确的方法是提出正面的、明确的请求,并且请求越具体,就越容易实现。
除此之外,孩子教育咨询的范围还包括:顽皮淘气孩子叛逆、小动作、网瘾、不爱学习、攀比心强、自控力差、早恋、沟通问题 、依赖性强等等,更多的问题欢迎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