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成都彼案心理咨询工作室!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儿童青少年|婚恋情感|焦虑抑郁|情绪困扰等面对面和网络心理咨询,预约即可体验!
网站地图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热线(微信同号)
135 4011 4109
温馨提示:到访需预约!
谁在拿抑郁说事儿?
当前位置:主页 > 自助好文 >

谁在拿抑郁说事儿?

来源:未知          时间:2019-12-18

作为一名咨询师,几乎每天都会被同样的问题噎住,“请问,我这是抑郁了吗?”“请问,我的自残行为和抑郁、焦虑有关吗?”

眼前这个时代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表象,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很多属于这个时代的心境困难,各种焦虑、抑郁、恐惧、躯体问题、睡眠障碍等,如同洪水猛兽一般,铺天盖地向人们席卷而来。

○ 我这是有病了吗?

通常来说,求助者在寻求咨询前,已经做出一些努力,比如网搜很多相同或相似的症状,然后往自己身上贴标签,目的是想获得有病或没病的诊断。这个过程因人而异,有些内心相对强大的人,会一带而过,不再为难自己寻求诊断结果;而有些内心张力不够,缺乏足够安全支撑的人,会一发不可收地走入某种误区,在有病和没病之间,非得讨一个说法。

○ 有病也是某种需要

相比躯体问题来说,心理问题更会带来一种扑朔迷离的味道。换句话说,心理问题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需要,而需要背后的动力,也许是逃避现实,也许是为了保有自尊,也许是为了补偿或修通,当然,更多的可能是为了获取存在感和安全感。

○ 人应该这样做还是那样做?

20世纪初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格尔发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总是某些实际的个别问题,问题并不是:人应该这样做还是那样做?而是:我这个特定的人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应该这样做还是那样做?而这类问题就是“存在”问题。

历史总是在延续某种未曾解决的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不同的是,关于存在的问题,比如孤独感,被抛弃感,荒谬,恐惧等,在当下这个时代,越发显得逼仄和刺眼。

一位年近60的女性,家境非常宽裕,只因10年前借腹生子,断断续续就被所谓的抑郁症缠绕上了。为了让自己摆脱这种困扰,她高价接受过心理咨询,并未见效,问题反倒更为复杂和难缠。因为平日无所事事,为了打发日子,她组织了一支小型歌舞团,整天在自己的豪宅中“莺歌燕舞”,然后发到朋友圈,如此,才能让自己略略平复一些。

○ 与抑郁为伍,难吗?

抑郁是一个广泛的存在,也是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当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它随时随地的造访,就会被动,就会无助,就会有莫名的恐惧和焦虑。

如果,我们愿意把抑郁当做一只笸箩内的物料,尝试用我们喜欢的姿势去晃动,筛选,那么,留下来的,将是我们可以接纳和并存的东西。

总之,抑郁的来去,最终取决于我们肯接受和还原内心的真相,接受必要的心理疏导,来去的过程和代价将会缩短和降低。
(本文转自网络,仅供参考学习不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网址人员删除)

上一篇:从微信朋友圈的状态看一个人的性格
下一篇:处理“负面情绪”最简单的方法